體型訓練

由於每個人體格與體質的不同,因此在制定健身訓練程式時,必須針對每一種體型的獨特性來決定訓練取向。先了解自己的體格特質,才能選定適合自己的完善健身計劃。我們可以根據體型(Somatotypes)來辨別三種不同的體質。

瘦型體質(Ectomorph)

瘦型體質的人,體形較為瘦弱纖細,骨架小,肩膀窄,身體脂肪含量較低,肌肉群較小,甚至不明顯,四肢骨骼細長,上身較短,腿與身體長度比例差距較大。

這種體質的人新陳代謝率較高,所以身體組織及體重不易增加,肌肉生長速度比較遲緩,肌力量亦較差。

強壯形體質(Mesomorph)

強壯型體質的人,骨架粗大,肩部寬闊,身體軀幹較長,背部厚實,胸膛飽滿,整體比例均勻,身體脂肪含量低,而且肌肉纖維較為明顯。

這種體質的人新陳代謝率適中,體型結實,四肢強而有力,肌肉發展容易,所以肌力較強,而且力量增加速度快,是天賦的運動員體格。

胖型體質(Endomorph)

胖型體質的人,先天骨格寬大,體型肥胖,使肌肉看起來不明顯,而且質感柔軟,臀部較闊,臉圓腰粗,整體外型略顯笨重,而且脂肪比例亦偏高。

這種體型的人新陳代謝率緩慢,體重易增難減,容易積存過多脂肪,影響肌肉增長,而肌肉的密度與強度較差,要鍛煉起來絕不容易,需配合大量帶氧訓練,以提高新陳代謝率,縮減脂肪比例。

當了解自己所屬的體質後,就可以選擇合適的訓練計劃,這樣就可以節省大量時間,助你更快達成目標;再配合均衡飲食,攝取足夠的營養,就能盡顯完美的線條。

在開始健身訓練前,先要明白究竟要如何鍛煉。有些人會提出一個疑問:「我已經開始健身一段日子,但為甚麼線條沒有明顯改善呢?」其實,因應著每種體質的不同,動作的組合(Set)及次數(Reps)都會不同,針對一般人而言,以下歸納出三種體質人士的訓練建議,讓大家可以參考:

瘦型體質訓練

適合次數範圖:每組6-8次

瘦型體質的人,肌肉脂肪含量較少,紅肌纖維比例相對較高,肌肉較難受刺激。一般人誤以為採用高次數的訓練,每組10-15次,有助提升肌肉發展。事實上,他們身體能承受高次數的訓練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錯誤訓練的重量,如啞鈴太輕;高次數的訓練會加速燃燒瘦型體質的人的脂肪,導致身體產生腫脹感,過度訓練會造成肌肉生長遲緩。相反,使用過重的儀器來減少訓練次數,每組1-3次亦同樣沒幫助,因為未能達到刺激肌肉的功效。

另一方面,當肌肉逐漸適應訓練後,會發覺有進度放緩的跡象。這時,我們可以憑過往的經驗,在落後的部位增加訓練,在重量、組數與次數中作相應的調整,但避免操之過急,使肌肉過早疲勞。

訓練負荷:每個身體部份5-8組

瘦型體質的好處就是過度訓練的機會少,肌肉復完速度快,每隔三至五天就可以再訓練同一組肌肉群。

帶氧運動

瘦型體質的人不適合做帶氧運動,因為帶氧運動會燃燒脂肪,防礙肌肉成長。因此,缺少脂肪的瘦型體質的人,應盡量減少此類運動。

強壯型體質訓練

適合次數範圍:每組8-12次

強壯型體質的人遺傳基因較好,是健美體格理想的身材。運動員大多屬於類 型,由於天生的良好條件,他們比其他體質的人容易達到訓練效果。

除了建議的訓練組合外,強壯型體質的人還可以偶爾加插一些刺激肌肉的組合(Shock sessions),例如把每組8-12次增至每組15-25次,或做2-3次重磅訓練,這些方法都能加速增加肌肉,但又不會造成過度訓練。

進行鍛煉時,節奏應明快而緊湊,避免一邊聊天一邊運動,浪費氣力;每組之間的休息時間也不能拖太久,否則會降低肌肉的刺激。訓練動作及循環方式應定期作出調整,因為訓練表的先後次序,都會影響肌肉的表現;先做鍛煉的身體部分,狀態會較好,較後做的身體部分,因體力較差而影響效果,所以次序的轉換有助提升肌肉的均衡發展。

訓練負荷:每個身體部份8-12組

強壯型體質的人由於條件較優越,所以比一般瘦型體質的人容易過度訓練。這種體質的人恢復能力強,但仍須注意適當的休息,每組肌肉的訓練最好相隔七至十天,而於一星期內盡量避免訓練同一組肌肉。

帶氧運動

強壯型體質的人,每週不應做多於3次的帶氧運動,而每次做約20-30分鐘,短時間配合高強度的帶氧運動,如快跑,則有助保持健美體態。

胖型體質訓練

適合次數範圍:每組10-15次

胖型體質的人由於脂肪較多,因此肌肉的燃燒感覺比瘦型及強壯型體質的人較弱,消糖速度慢,乳酸堆積量少,身體的痠痛亦會較少。所以適合高次數的訓練,這樣才可以減少脂肪比例,塑造線條。

胖型體質的人,初期應以全身訓練為主,當脂肪比例逐漸減少後,可改為局部分離訓練,著重針對身體較落後的肌肉群,訓練縮窄肌肉群的差異。胖型體質的人由於肌肉敏銳度不及其他體質的人,所以需要較頻密的訓煉,並且多嘗試更換訓練次序及循環方式,以助肌肉的增長。

為了加速消耗熱量,胖型體質的人應以強度高的高次數訓練方法,重量亦應以中度為主,避免使用高重量、低次數的方法,而組與組之間的休息亦要盡量縮減,以增加熱量消耗。

訓練負荷:每個身體部份8-12組

胖型體質的人十分有潛質增加肌肉量,由於脂肪比例多,需要消耗的熱量較高,所以不用擔心過度訓練。胖型體質的訓練結合了瘦型和強壯型體質的訓練方式,每組肌肉的訓練與強壯型體質的一樣,每個身體部份8-12組,而訓練循環週期則與瘦型體質的人一樣,相隔三至五天就可以重新訓煉同一組肌肉。

帶氧運動

對於胖型體質的人,帶氧運動是整個健身訓練的關鍵。每星期最少5次帶氧運動,每次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,不但能加速新陳代謝,更能燃燒脂肪,達至修身減肥,增加肌肉的效果。

訓練自己?訓練別人?

作為一個健身的初學者,你可以根據上述所介紹的方法作為訓練的參考。但隨著經驗的累積,你就會發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個人健身方法。別人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,亦因為體質的差異,進度會有所不同,身體強弱部份也會不同,勉強配合別人的訓練不等於就能得到對方的健碩身材,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,持之以恆才能成功。

體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,因此訓練程序亦同時需要改變。找出身體落後的部位,加以訓練,針對弱點,刺激特定部位,可令整個身體的肌肉發展更平衡。

帶氧運動訓練

帶氧運動訓練,是指在有氧代謝的狀態下進行運動,藉此達到消耗身體多餘的脂肪,從而得到瘦身減肥的效果。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帶氧運動分為兩大類:一、長距離訓練(LSD-Long, Slow, Distance);二、高強度訓練(HIIT-High Intensity IntervaI Training)。倘若你有用之不盡的時間,LSD會是一個理想的訓練計劃,但如果你想盡快達成目標,以最短時間得到最大效果,HIIT就是你必然之選。

除了時間上佔優,HIIT的效能亦比LSD高。因為HIIT訓練方法比LSD更能刺激新陳代謝,有助燃燒卡路里,並維持數小時。換句話說,做20分鐘HIIT比做45分鐘LSD的效果更好,而且更能配合忙碌的都市生活。

當進行HIIT時,我們的運動量會從低強度提升到高強度(見圖),每到達頂峰時,身體的肌肉就會受到更大刺激。因為我們的身體不能長時間維持在高強度位置,所以需要回氣減慢,變回低強度,接著再一次攀回高強度的頂峰。這種方法雖然略為辛苦,但燃燒脂肪的比例卻遠比LSD高,對胖型體質的人就有更大的幫助,因為他們需要先降低脂肪比例,才能突顯出肌肉的線條。

帶氧運動要做多久?

帶氧運動應做超過20分鐘,但少於45分鐘。做帶氧運動最初的20分鐘是燃燒身體內的葡萄糖或糖原,只有少量的脂肪會被燃燒。當過了20分鐘,身體的脂肪就會開始被燃燒,並轉化為能量。所以,想要瘦身減肥必須做超過20分鐘的帶氧運動,但到了45分鐘,身體就會將肌肉轉化為能量,而新陳代謝會減慢,身體內有助肌肉發展的胺基酸亦同時消耗。因此,帶氧運動不能做超過45分鐘,否則不但沒有瘦身的效果,而且亦不能增加肌肉。

帶氧運動何時才做?

做帶氧運動最重要的目的之一,就是消耗脂肪。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當身體的糖份最少的時候去做,即是一大清早尚未吃早餐的時候。由於體內空腹度高,沒有食物提供熱量,所以會更快燃燒脂肪。倘若未能在早上進行,也可選擇其他時間進行,但儘可能保持空腹狀態。

假如你有需要在同一時段進行帶氧運動及重量訓練,你就應選擇先做重量訓練,再做帶氧運動。因為做重量訓練時會先幫助燃燒糖,20分鐘過後身體就會開始燃燒脂肪,後段期間把握時間做帶氧運動,就能更有效地減去多餘的脂肪。

進行帶氧運動的心跳率

雖然帶氧運動有助特顯肌肉線條,但卻不能過量進行。密集式的帶氧運動會令身體產生厭氧狀態,導致燃燒脂肪變成燃燒糖元,當糖元消耗後,身體便會產生乳酸,令肌肉痠痛。

為確保訓練的強度合適,我們應該在訓練前、訓練中及訓練後測量心跳率。最普通的測試方法是把食指和中指放在頸動脈上量度,或者可以選擇使用心跳錶,而訓練時應保持目標訓練區域的最高心跳率(Maxium Heart Rate, MHR)於60%-80%。

根據不同程度的訓練,不同組別的人的訓練負荷都有差異,因為若最大心跳率低於60%則表示運動強度不夠,高於80%則表示運動強度過強。

對初學者而言,最大心跳率(MHR)是50%-60%;對控制體重而言,最大心跳率(MHR)是60%-70% (適合減肥人士); 對帶氧訓練者而言,最大心跳率是70%-80%MHR(適合加強心肺功能人士)。

心跳率計算方法:220-年齡x%MHR

例子一:強壯形體質男子(20歲)

帶氧運動:每星期1-3次,每次20-

30分鐘

心跳率上限(220-20)x80%=160

心跳率下限(220-20)x70%=140

例子二:肥胖形女子(25歲)

帶氧運動:每星期5次,每次30-45分鐘

心跳率上限(220-25)x70%=136.5

心跳率下限(220-25)x60%=195

伸展運動的重要性

伸展運動往往較容易被健身者忽略,但事實上它是十分重的。特別是在冬天,由於天氣寒冷,身體的筋腱比較繃緊,就像一條放進冰箱的橡筋圈一樣,十分容易斷裂; 而伸展運動可以提高肌肉?度,避免韌帶及肌肉拉傷,並能降低關節的疆硬程度,為稍後的健身訓練作準備。

做伸展運動時絕不能馬虎,伸展運動覆蓋的身體部份愈廣,預防健身運動時身體受傷及健身運動後的肌肉痠痛就愈有效。而做伸展運動時節奏要放慢,每個伸展動作要維持30秒,令拉緊的肌肉逐步放緩,亦同時讓大腦分辨身體哪一部份將會接受健身訓練。

除了在健身訓練前要做伸展運動外,每組健身動作中及健身訓練後,也應該加插適當的伸展運動。因為在健身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,而伸展運動則有助帶走乳酸,減少健身訓練中的不適,加快健身運動後復原的速度。

人體所需的七種營養素之:碳水化合物

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就是以葡萄糖(血糖)的形式,存於肌肉及肝臟,成為糖元,為人體提供能量。以一個成年人來計算,每天每磅體重需攝取1.5至3公克的碳水化合物,而每一克有4卡路里。碳水化合物可分為兩大類:

第一類「簡單型碳水化合物」(可以容易靠消化分解的糖),它可以只由一個單位糖組成,又名「單醣」,包括葡萄糖、果糖,以及半乳糖;還可以由兩個單位糖組成,又名「雙醣」,包括麥芽糖、蔗糖,以及乳糖。簡單型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乾、糖果或蜂蜜等。

第二類是「複合碳水化合物」,即多醣(由數以百計的簡單糖類串連而成),包括澱粉和纖維。複合碳水化合物需先靠烹調、經消化過程分解為葡萄糖才能為身體所用。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穀類、核果、種子、麵包、麵食、米飯、馬鈴薯等。

碳水化合物提供身體正常運作所需的大部分能量,特別是提供唯一腦細胞及紅血球所需的能量。而未被使用的葡萄糖,可變成脂肪,儲存於體內,所以多吃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導致身體肥胖。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,以佔總熱量的55至60%為原則。碳水化合物中含有一些不被消化的纖維,它有吸水及吸脂作用,所以有助清洗大腸及降低膽固醇,令大便暢通、體內廢物順利排出體外。

人體所需的七種營養素之:蛋白質

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為氨基酸,每一克有4卡路里,大多數蛋白質約含有22種氨基酸。兩個氨基酸形成雙胜、三個氨基酸形成三胜?,如此類推。蛋白質就是數百個胜?鍵所構成的多胜?。不同種類的胺基酸,依其不同的排列組合順序,可組成數以萬計不同種類的蛋白質。

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,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。因此,它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,機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和所有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蛋白質參與。

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很多,性質、功能各有不同,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,並在體內不斷進行代謝與更新。進食入體內的蛋白質在經過消化分解後,成為氨基酸,吸收後在體內組合成人體蛋白質,同時新的蛋白質又在不斷代謝與分解,時刻處於動態平衡中。因此,蛋白質的質和量、各種氨基酸的比例,與人體蛋白質合成有密切關係,尤其是對發育中的青少年、懷孕中的婦女及骨質疏鬆的老人。

要維持身體的健康,每天必須補充足夠的蛋白質,特別是成長中的青少年、孕婦、餵哺人乳的婦女、病人等則需要更多的蛋白質。蛋白質佔所有營養30-40%,以一個成年人來計算,每天每磅體重需攝取1至1.5公克的蛋白質。

每日的飲食中,五穀類雖然也會提供部分的蛋白質,但主要必須從肉、魚、蛋、奶、豆類的食物中攝取,我們每日應進食5份優質蛋白質食物,孕婦在懷孕時期約需增加2份的蛋白質食物,才能吸收足夠數量的蛋白質需求。但人體每次最多只能吸收50克蛋白質,過量就會變成脂肪,增加尿酸,影響腎工作。

蛋白質對人體非常重要,但有部分蛋白質在人體內卻不能合成或含量不足,因此我們必須靠攝取來自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,稱為必需氨基酸。對人體來說共有9種:

小孩9種:組氨酸、異白氨酸、白氨酸、離氨酸、甲硫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色氨酸、羥丁氨酸、纈氨酸
成人8種:異白氨酸、白氨酸、離氨酸、甲硫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色氨酸、羥丁氨酸、纈氨酸脂肪

人體所需的七種營養素之: 脂肪

脂肪主要是以皮下脂肪的型式儲存,亦有少量儲存於肌肉纖維之中,還有一些儲存於血液之中。除了供應能量外,脂肪也是構成細胞的重要成分,而且還有保暖、保護體內重要器官和潤澤皮膚等作用。由於脂肪會減低腸胃的蠕動,所以停留在胃部的時間也較長,可以使人有的足的感覺。健康正常的男性,脂肪約佔體重的14至21%,女性則為17至27%,而脂肪的比例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。

脂肪可分為兩大類:三酸甘油脂(來自植物)和膽固醇(來自動物);而三酸甘油脂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而膽固醇就含有飽和脂肪酸。

不飽和脂肪

不飽和脂肪可分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。單元不飽和脂肪能降低體內不良膽固醇水平,保持血管暢通,對健康有裨益。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,但人體是不能製造的,必須透過食物才能吸收,它們能稀釋血液濃度,降低血壓及改善免疫系統功能。適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。

不飽和脂肪在室溫下成液體狀態。主要來自植物油,如橄欖油、芥花子油、花生油、粟米油;種子如瓜子、菘子;硬殼果如合桃、腰果等。

飽和脂肪

飽和脂肪會令肝臟產生膽固醇,並使血液更易凝結,引致血管硬化,過量更會令血液低密度脂蛋白上升,其壞影響比過量進食膽固醇還大!

飽和脂肪在室溫下會凝固,而人造牛油經過氫化處理,會轉化為飽和脂肪。主要來源是動物性脂肪,即肉類、牛油、豬油、忌廉及蛋黃等,而植物性飽和脂肪則來自椰子油及棕櫚油。

無論是不飽和脂肪或是飽和脂肪,所含的熱量都是相等的,而每克脂肪含9卡路里,多吃同樣會使人發胖,建議每天攝取脂肪所提供的熱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二十;而飽和脂肪更應在百分之十以下。只要以少肉多菜為原則,盡量避免進食煎炸食物,就可達至均衡飲食。

人體所需的七種營養素之: 水

人體各部分組織,大都由水來維持;水分約佔全身的百分之七十,肌肉中的水分約佔百分之六十二。假如人體每日流失的水分佔體重的百分之十,就會生病;佔體重的百分之二十,就有生命的危險,而人體每日所需的水分就是:(體重x0.66)安士。

例子

甲體重150磅,他所需要的水分就是(150x0.66)安士,即99安士。

人體每天消耗這麼多的水,那麼水在人體內有什麼功用呢?

幫助消化: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,須經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混和,經食道到腸胃,才能完全消化而被吸收,這些過程都需要水分來幫助;如果缺少了水,消化過程便無法完成。

排泄廢物:食物經消化和吸收以後所剩餘的渣滓廢物,必須經由大小便來排出體外,排泄方法雖有不同,但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。

潤滑關節:人體的關節如果沒有潤滑劑,骨與骨之間就會發生摩擦令活動不靈活。水就是關節潤滑劑的來源。

調節體溫:水與體溫的關係非常密切。天冷時,血管會收縮,水分也不容易排出,體溫才能保持平衡。夏天時,血管膨脹,水也就經由汗腺排出皮膚表面。因為汗液蒸發,皮膚表面的熱度就減少,體溫就可以保持平衡。

維持細胞:人體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,這些細胞的成分大部分都是水,只有水才能維持皮膚的新陳代謝。

輸送和促進循環:運送養分(包括氨基酸、葡萄糖)、排泄廢物以及循環工作,都靠水來推動,人體各部分的活動和每一個器官的新陳代謝,也需要水來維持。

水的供應和補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,平均每人每天喝水及由其他食物攝取的水分,至少需要四磅以上。人體有調節水的能力,但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,如果短時間內進水過多,超過人體所能調節的限度,腎臟一時無法將過多的水排出體外,過多的水就會積存在體內,引致水中毒。所以我們每次喝水都不能過多,最好預備一個水樽,提醒自己多喝水。劇烈運動後最好不要立刻喝水,因為會令體內鹽分降低,我們可以喝一些電解質飲品,幫助肌肉收縮,對心臟亦有好處。